登录 注册
首页 基层之声 国家政策 康复科室注意:团体标准怎么立项、起草、发布?官方的操作指南来了!

康复科室注意:团体标准怎么立项、起草、发布?官方的操作指南来了!

2025-08-05 阅读(507)

随着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行业规范和标准化建设已成为保障医疗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促进技术创新的关键举措。团体标准作为我国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填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空白、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职责。2025年最新发布的《康复医学团体标准化工作指南(2025版)》为康复领域团体标准的科学编制提供了系统化指导。

本文将深入解读该指南,详述康复医学团体标准的编写主体、适用范围、技术要求、编制流程及发布后的推广应用,帮助相关单位和专业人士全面理解并有效开展团体标准制定工作。


一、团体标准在康复医学领域的定位和意义

标准是规范和引导行业行为的重要工具,团体标准是由依法注册的社会团体依据章程规定制定并发布,供团体成员或社会自愿采用的标准。它既不同于国家强制标准,也区别于行业标准,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

在康复医学领域,团体标准的作用体现在:

  • 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权益;

  • 提升康复医疗质量,推动康复技术和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

  • 促进人才培养,明确专业技能标准和培训要求;

  • 促进技术创新,为新兴康复技术和服务模式提供标准依据;

  • 弥补国家及行业标准空白,迅速响应行业发展需求。

正因如此,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不仅关系到单个机构,更是推动整个康复医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石。


二、康复医学团体标准编制的主体资格和要求

《指南》明确,康复医学团体标准的编制必须依托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人员,确保标准质量和权威性。

1. 牵头单位

  • 牵头单位必须是中国康复医学会的单位会员;

  • 当前阶段,牵头单位限定为三级医院、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具备康复医学专业实力和资源;

  • 未来将根据条件逐步扩大牵头单位范围。

2. 起草负责人

  • 必须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 在康复医学专业领域拥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 在行业内具有显著学术和专业影响力。

3. 参与起草单位

  • 参与单位数量不少于5家,且须来自不同省份和地区,以保证标准的地域代表性和广泛适用性。

4. 起草成员

  • 起草组成员不少于10人;

  • 至少60%成员应通过中国康复医学会组织的团体标准编制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

  • 成员需具备相关领域专业能力及行业影响力。

通过上述规定,指南有效保障标准制定工作的专业性、代表性和科学性。


三、团体标准编制的适用范围

康复医学团体标准的制定覆盖康复医学领域各类亟需规范的环节,具体包括:

  • 无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覆盖的康复领域空白部分;

  • 需高于现有标准的技术或管理规范;

  • 对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的细化补充;

  • 康复机构建设与学科管理;

  • 康复人才培养体系与结构;

  • 康复医疗信息化建设;

  • 康复评定技术与康复治疗技术;

  • 社区与居家康复服务技术;

  • 创新康复医疗技术的标准化;

  • 各临床专科疾病康复的规范。

这一广泛的范围体现出康复医学团体标准的专业深度和覆盖广度,满足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标准化需求。


四、团体标准编制的技术规范与原则

团体标准的编写须遵循国家标准化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主要原则包括:

  • 合法合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人身健康、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 循证与实践结合: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 开放透明、协商一致:编制过程公开透明,充分听取相关方意见,形成行业共识;

  • 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符合WTO/TBT协议中标准制定和采用的良好行为规范;

  • 规范文档结构与表达:依据GB/T 1《标准化工作导则》、GB/T 20001《标准编写规则》等国家基础标准编写,确保格式规范、语言严谨。

此外,编制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康复医学的专业特点,确保技术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五、康复医学团体标准编制的完整流程

团体标准的制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阶段、多环节的协作,须严格按照以下步骤依次完成:

1. 提案阶段

起草单位向中国康复医学会提交标准立项申请,包括:

  • 《康复医学团体标准立项建议书》;

  • 标准草案内容大纲或初稿;

  • 编制说明(立项建议稿)。

完成初步审查后,由中国康复医学会确认立项。

2. 立项阶段

由中国康复医学会对申请材料进行完整性审查,评估项目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和推广价值,通过后正式纳入年度标准制定计划。

3. 起草阶段

成立由牵头单位牵头的标准起草组,成员涵盖多个省市及专业领域的专家。起草组需多次讨论和修订,形成《征求意见稿》及其编制说明。

4. 征求意见阶段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广泛听取行业内外各利益相关方的反馈建议。整理并汇总反馈,合理采纳后形成《送审稿》。

5. 技术审查阶段

中国康复医学会组织专家对送审稿进行全面的技术把关和法规合规审查。依据专家意见对稿件进行调整,形成《报批稿》。

6. 审批阶段

中国康复医学会进行最终的编辑性审查和正式审批,批准通过后,标准获得正式编号,形成《发布稿》。

7. 发布及复审阶段

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开发布标准全文,向社会公开标准基本信息。标准发布后3~5年进行复审,依据行业技术进步及应用反馈决定是否修订或废止。


六、发布后的推广与实施

标准发布只是开始,真正价值在于推广和落实。指南特别强调:

  • 通过学术会议、继续教育、专业培训推动标准学习与应用;

  • 利用康复服务行、科普宣传、多媒体渠道加强标准宣贯;

  • 促进行业机构、医疗单位将标准纳入内部管理和服务流程;

  • 积极收集应用反馈,支持标准后续优化与升级。

只有标准被广泛采纳和执行,才能有效促进康复服务质量提升和行业规范发展。


七、总结与展望

康复医学团体标准化工作是推动行业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关键抓手。
通过建立规范的标准编制程序、明确标准制定主体和技术要求,团体标准有望成为连接临床实践与行业发展、促进技术创新与质量保障的重要桥梁。

未来,随着康复医学不断进步和新技术涌现,团体标准也将持续迭代,助力我国康复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来源:康复医学团体标准化工作指南(2025版)


来源: 官方媒体 网络新闻 仅作分享 侵删
网友评论 已有 0 人评论 点击查看>>

评论列表

友情链接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