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 基层之声 国家政策 如何全面推进「基层首诊」的落地?

如何全面推进「基层首诊」的落地?

2019-12-13 阅读(8025)


分级诊疗模式是突破医改瓶颈的关键所在,也是改善医疗资源配置与利用现状、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基本出路。基层首诊则是分级诊疗的开端,是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支撑。


基层首诊已开展多年,针对其落实情况及如何进一步推进,《全科学苑》采访了广东省基层卫生协会会长王家骥教授。


王家骥接受采访


基层首诊在全国的开展极不平衡,部分地区基层首诊率高达60%~70%,欣慰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仍有地区的基层首诊率不足20%,社区医院门可罗雀……面对这一现象,王家骥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分析了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并给出改进意见。


1)居民根深蒂固的旧观念

老百姓仍然延续着过去的习惯,即无论得了什么病,都找大医院,认为大医院大病小病都能治,而对基层医院的专业能力没有信心。

“早期的基层医院的确因为各种因素存在一些局限”,王家骥教授指出,“要让百姓转变观念,需要基层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更多的工作”。


2)政策引导方面存在不足

尽管许多政策相继出台,要求首诊在社区,但各个地区落地情况不一。以广东东莞为例,医保和卫生部门的联手努力,要求所有非急诊、非危急重症的患者都前往基层首诊,2016年东莞的基层首诊率已达到60%;而部分地区由于医保部门没有与政策紧密配合,放任老百姓自由就医。

“如果在基层或大医院就医,费用仅仅相差5%~10%,老百姓不在乎,仍然会习惯性前往大医院进行首诊。所以我认为,首诊在社区应该是由引导逐步到强制的过程,不能完全让百姓自由选择。


3)基层能力有待提高

强基层需要包括医护人员自身在内的各方势力的共同努力。以广东省为例,基层的人、财、物按照一类事业单位的标准,政府保障供给,同时采取二类激励措施,以前三年的工作量作为基础,超过基础工作量则多劳多得,上不封顶,以此提高基层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大家觉得“有奔头”。

同时需要专家下基层指导,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养,并充实后备人才力量,减少基层能人被大医院抽走的问题。使基层人才能够真正“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来源: 全科学院
网友评论 已有 0 人评论 点击查看>>

评论列表

友情链接

Links